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馬勒:交響曲第1號D大調「偉人」

xyz  xyz軟體補給站  xyz資訊工坊  




全數交響曲作品當中,馬勒的交響曲是很受歡迎的作品。而「凡人」因演奏時間較短、未帶有聲樂、曲趣年輕易親等情由,成為演奏機會與錄音至多的一首。其作曲期間自1884年起至1888年止,着末的構想是一部「交響詩」作品,後來在1896年改訂時改稱「交響曲」。「凡人」這個標題是1893年以「交響詩」上演時所加,後來又被刪除。這標題來自馬勒所喜愛的一本小說「凡人」(Titan,強‧保羅著)。在譜寫此曲期間他也寫歌曲集「飄流青年之歌」(1885年完成),乃至該歌曲集第2曲與第4曲的旋律,間接用做交響曲之主題。由此可知這兩個作品在物質上與音樂上,都有親近關係。

○作曲經過

1883年馬勒辭去奧洛穆克市立劇場指揮之職,到卡塞爾到任宮廷歌劇院第2指揮,次年就下手草擬此曲。1882年馬勒也想要譜寫交響曲,但後來放棄這計畫。到卡塞爾任職是他各人決定的。但是,在這裡他想指揮華格納卻受限制,跟首席指揮特萊巴也處得不好,使得他任務得不很不快。1884年,他想師事指揮華格納成名的指揮家韓斯‧馮‧畢羅,乃寫信給畢羅,信中還陳述對現狀的不滿。沒想到畢羅不光不收這個師傅,還把信拿給特萊巴,於是兩人間的溝渠愈來愈深。在這時期,馬勒愛上女低音歌手約翰娜‧李希特,卻以失戀收場。1885年完成的「飄流青年之歌」反映他當時的周密。

1885年8月馬勒轉職布拉格德國劇場第2指揮,次1886年8月在匈牙利名指揮家阿圖爾‧尼基許之下,到任萊比錫市立歌劇院的第2指揮。在萊比錫他受託補寫韋伯的未完成歌劇「三個平托」,1887年完成之後,於次1888年與韋伯的孫媳婦發生戀情。他在上演這齣歌劇時,首次會見理查‧史特勞斯,也碰着詩歌集「少年的奇異號角」,1888年開始譜曲。在這裡,他的人際關係又逐漸惡化,自己的安康也不志向,是以於5月離開萊比錫,赴慕尼黑就醫。10月就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之職,終於脫離第2指揮之地位。在布達佩斯他指揮華格納的「萊茵的黃金」「女武神」舉行在匈牙利的首演,得到好評。1890年指揮上演「唐‧喬凡尼」時,讓在場的布拉姆斯感動不已,乃至於說:「要聽志向的『唐‧喬凡尼』就要到布達佩斯。」

這首作品於1888年3月,也即是5月他離開萊比錫疇昔,在這種情況下寫完,並於11月在布達佩斯完成管弦樂譜。馬勒在這一年6月,已下手準備後來成為交響曲第2號的「葬禮」。

○關於首演與稿

第1稿
1889年11月20日,由馬勒本人指揮布達佩斯愛樂交響樂團首演。沒有獲勝。當時應用的稿有時稱謂「布達佩斯稿」,現在已迷失。

當初馬勒稱呼此作品為「交響詩」。全曲採兩部架構,有5個樂章。第1到第3樂章為第一部,標題為「從青年、美德、結實、苦惱等的日子」,第4樂章以下為第二部,標題為「人間喜劇」。在這時候,還沒有「凡人」這個標題。

兩部架構,或以詼諧曲樂章為焦點的成對比5樂章配置,是馬勒的晚期構想,卻繼續出現在交響曲第2號、第5號、第7號、第8號(雖無樂章,但採兩部架構)、第10號等作品,成為他的交響曲的一個特徵。而這種特徵在他晚期就出現,這是值妥當心的。

第2稿
在布達佩斯首演之後,馬勒修改第2樂章(花)、第3樂章(詼諧曲)、第5樂章(終曲)。到1893年1月,他想刪除「花」樂章,但5月又作廢這種設法主意而留下來做5樂章架構,並於10月29日在漢堡上演,次年7月在魏瑪再演。樂器編制到這時候還採三管編制。

在上演時馬勒稱此曲為「存在交響曲様式的音詩」,並給標題為「凡人」(Titan)。而各部各樂章也給了上面的副題。這些副題彷佛也受強‧保羅的小說的影響。

第1部 從青春的日子裡。青年、結實、苦惱等事。
第1樂章 無窮盡的春天。序奏描寫拂曉自然界之睡醒(在漢堡時標明為蟄伏)
第2樂章 花(行闆)
第3樂章 滿帆順風(詼諧曲)

第2部 人間喜劇
第4樂章 觸礁。卡羅風格的葬禮進行曲
卡羅指的是法國銅版畫家傑克‧卡羅,音樂依據他所畫的一幅繪畫。畫裡一群野獸擡起獵人的屍體跳着舞走向墓地。也有人說得靈感於E.T.A霍夫曼的作品「卡羅風格空想曲集」。
第5樂章 從地獄到天國(狂熱的快闆)

馬勒演奏各人的作品時,經常修改樂譜,這篇第2稿在漢堡與魏瑪兩地演奏時,都有過細小的變動,是以更嚴謹區分時,會各稱「漢堡稿」與「魏瑪稿」。

第2稿與第3稿比較,其首要差異如下:第1樂章序奏部分開頭處的號角聲,在第2稿由法國號演奏,而第3稿則由單簧管演奏。詼諧曲開始部分的持續節奏,第2稿加之定音鼓,而第3稿則僅由低音弦刻出。送喪風格樂章的主題,第2稿由獨奏大提琴與獨奏低音提琴演奏,而第3稿則僅由加弱音器的獨奏低音提琴演奏。終曲則兩稿間的小節處理門徑不一樣(隻是聽覺上沒有很大的變化)。

第3稿
1896年3月在柏林演奏時,馬勒刪除「花」樂章而改為全曲4個樂章的「交響曲」。在採用二部架構時,附在各部與各樂章的標題都刪除。樂器編成增強為四管,十分是法國號,由4隻減少到7隻。這是很大的特徴。

1895年,在柏林首演交響曲第2號全曲。是以以「交響曲」的形態來說,第2號還比第1號先首演。

依據柏林稿的樂譜,於1899年以「交響曲第1號」出版。之後於1906年出版的,則在第1樂章呈示部與第2樂章追加反覆樂段。此後馬勒在每次演奏時,都做小修改,最後把這些修改彙總的,即是1967年由馬勒協會發行的「全集版」,這也即是現在最常演奏的版本。隻是夙昔出版的樂譜不少,乃至有時實際演奏時發生指揮者所用的譜,與管弦樂的分譜不分歧的混亂情形。1992年出版「新全集版」。新全集版與舊全集版,在有些中央也有差異。

○樂章架構

第1樂章 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 - Im Anfang sehr gemächlich 緩慢的、慘重的 D大調 4/4拍子 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雙簧管與低音管在弦樂器持續奏出A音的泛音上,提出4度起飛的動機。這是全曲的統一動機。有人解釋這是模仿杜鵑的叫聲。不管如何,這該是象徵自然的動機。遠處傳來號角聲與法國號村歌似的聲響。低音弦出現順序以半音階上行的動機,在反復4度動機當中進入主部,大提琴提出第1主題。

第1主題開始於4度動機,是依據「飄流青年之歌」第2曲「今早我走過原野」而來。第2主題採A大調,出現在木管上,因處理得像是第1主題的對位旋律,是以不很顯明。提醒部指定要反復。到開展部,序奏的氣氛又回來。音樂彷佛逐漸沉淪上去,但法國號的齊奏,吹進一股晴朗的空氣。之後,第1主題與第2主題開展。不久以半音階上昇的動機似在加強不安氣氛反復,預告尾聲之到來。小號高唱而進入再現部。定音鼓4度動機之連打結束這一樂章。

(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ASaebFhUA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6Xq_jmSW1k  (Part 2)

第2樂章 Krä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強力運動 A大調 3/4拍子 複合三段式

詼諧曲。低音弦奏出4度起飛動機的泛音節奏,小提琴反復奏出八度上昇的動機。木管提出了了的詼諧曲主題。詼諧曲主部大緻採用三段模式,反復經過含有三連音符的跳動似的動機而轉調的部分,最後又回到詼諧曲主題。

中段為F大調。接在法國號的4度起飛動機之後,弦樂器奏出優美的鄉村舞曲風格的主題。

(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TjkwZxP4Gw  (到8:40處,之後為第3樂章)

第3樂章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不緩慢,莊重而有威嚴的 d小調 4/4拍子 複合三段體

在定音鼓刻出的4度起飛節奏上,低音大提琴奏出給人憂鬱而空虛印象的主題。這主題取材於一首童謡,隻是將原曲改為小調呈現,並以卡農風格處理,還加之雙簧管開捉弄似的旋律。主部大緻採三段體,經帶有悲啼情調的俗氣的進行曲而重現主題。

中段很美,G大調。豎琴導出小提琴如夢似幻臉色的旋律。這旋律採自「飄流青年之歌」第4曲「那雙藍藍的明眸」。每次聽到這裡,腦海會出現男中音費瑟‧狄斯考在唱「Alles! Alles, Lieb und Leid , und Welt und Traum!((部分看來都很順利,)部分!部分,愛情與哀傷,全國與幻夢!)」

回到主部後,音樂進行得比先前更岑寂,調性與速度也急激變化。不久趨於平靜,定音鼓刻劃4度起飛,逐漸收歛而消失,打擊樂器留下昏暗的聲響,間接進入第4樂章終曲。

(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TjkwZxP4Gw  (自9:15處開始,開頭部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FPlai6jmM  (從新開始)

第4樂章 Stürmisch bewegt 動如暴風雨 f小調 – D大調 2/2拍子 奏鳴曲式

銅鈸強烈一撃開始這樂章。在序奏部分出現第1主題片斷與以半音階起飛的動機,現出高昂的情緒然後,戦闘似的第1主題在管樂器與低弦上提醒。小提琴遲緩上下的音型陪伴這主題。第1主題與第1樂章半音階的上昇動機有關係。稍清閑後,在小提琴出現採降D大調的第2主題。這是一段漫長而美麗的旋律。銅管反復第1主題動機而再次高昂後進入開展部。第1主題的開展惹起高潮,回到序奏部分後,進入再現部。馬勒在再現部彷佛費了很大年華,乃至於想在這裡就結束全曲。當時他是以交響詩構築此曲,是以可以不受曲式的限制,但他彷佛還是執着於奏鳴曲式。在再現部,他先不再現第1主題,而想以C大調唱出凱歌,但頓然回升到D大調。定音鼓之擂打,小號勝利似的旋律,法國號的4度動機,暫時靜下來後,第1樂章序奏部分回來。接在第2主題的片斷之後,出現4度動機與第1樂章的第1主題。之後再現第2主題,高昂後,中提琴顯示像是在告誡的動機,反復之間終於再現第1主題。這種把主題的次第顛倒再現的才力,也出現於第6號交響曲的終樂章。音樂首要以弱音進行,最後提現第1樂章的號角旋律。與開展部近似的高潮出現於D大調上,間接進入D大調的長大尾聲部。到這裡,馬勒批示法國號要站起來演奏。終結部分充滿勝利感,是由終樂章的第1主題與4度動機造成。

(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KOcH_vOxfg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s4QzDNk_Q  (Part 2)

○關於標題「凡人」

「凡人」這個標題的由來是強‧保羅的小說。強‧保羅是德國浪漫主義的作家,曾影響舒曼等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他在1800年到1803年間所寫的小說「凡人」,描述主角阿爾巴諾經歷戀愛與許多人生經驗而成長的過程,個中還包孕當時在魏瑪宮廷活躍的以哥德為代表的文學家與天才主義之駁斥。馬勒以「凡人」命名這首交響曲,與其說示意小說與音樂的關係,不如說是更為私家的成分。他在1896年寫給朋友的信上面說,「凡人」這個標題隻不過是為使侏儒易於瞭解而附加,其實並不貼切,為免發生誤解,就刪除了。在對立封信裡又說,寫這首作品的間接動機是戀愛變亂。他對其弟子布魯諾‧華爾特說,這首音樂與哥德的「少年威特之煩惱」有近似的中央。

○「花」之樂章

當初寫下來做為第1號交響曲第2樂章,後來被刪除的樂曲,稱為「花」(Blumine)之樂章。這曲的秘聞,被認為是在卡塞爾歌劇院朗讀上演的謝費爾的戲劇「賽金根的喇叭手」的戲劇音樂。馬勒在當時在卡塞爾嚐到與約翰娜‧李希特的失戀滋味,之後在萊比錫跟瑪莉嗡‧韋伯墜入戀情。「花」之樂章一曲,恰是這些戀愛激情所影響的作品。再加之他所謂戀愛變亂是他寫第1交響曲的間接動機,可以推知這首「花」之樂章恰是他寫第1交響曲的契機。

這首音樂為行闆、稍快闆,C大調,三段體。主部是小號安穩的旋律,小提琴甜美的依偎他。中段轉a小調,木管十分是雙簧管空虛地稱揚。從主部轉移到中段的技法,極像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第2樂章從第1主題轉移到第2主題的技法。

此曲的樂譜長久以來被認為遺失,但在第二次全國大戰後,在他的弟子佩林家發現,於1967年單獨復活首演。之後,除單獨演奏外,有時插在第3稿全集版的四個樂章中演奏。近來則多插在第2稿「漢堡稿」或「魏瑪稿」,以五個樂章版上演。



「花」之樂章:http://www.youtube.com/watch?v=A2Qs6IIyKIk
(Christian Benda指揮,樂團不詳)






xyz  xyz軟體補給站  xyz資訊工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